close

(本文同步刊載於《花蓮藝文漫遊》/謝佑勤)
  過了米棧大橋後,我們進入了蜿蜒美麗的一九三縣道,沿路上未見一人,這裡是全花蓮縣人口排名倒數第三的村莊,僅僅只有兩百多戶居民設籍當地。好像進入了一處世外桃源,這裡的人們各自擁有一片小天地,平時難見一面。我們來此,拜訪米棧社區發展協會的徐金福──徐大哥。正值文旦產季,大哥也拿出了他們自己種的文旦給我們品嚐,在一個輕鬆的氣氛中,大哥開始述說他的社區,他們的故事。

 


  結束三十多年的軍旅生涯,徐金福大哥才終於回到了自己的故鄉--花蓮縣壽豐鄉米棧村。家門口的龍眼樹,充滿他兒時的回憶,當龍眼結出纍纍的果實,是孩童時期的徐大哥最開心的時候,他們有吃不玩的「糖果」;這是他最珍貴的畫面,不時地召喚他回到家鄉,三十年的軍涯,因為調動而去到台灣十八的地方從軍,他仍是念念不忘。那怕祖屋修建了幾次,這棵樹依然矗立在屋前。退休後終於能回到這裡,他說他是幸福的。


  在這個社區裡,徐大哥稱自己是個「新住民」,從國中階段開始離開村落求學與工作,再次回到家鄉時,年紀也近半百了,因緣際會下參與了社區發展協會的工作。這令他開始發現社區的問題,家鄉有他能盡力之處。他說,米棧這裡人口少,人們想要居住在這裡,必須得有更多的經濟基礎。現實的問題是人們必須吃飯、生活,若沒有辦法填飽肚子,人們不會留在這裡。但是徐大哥覺得,這一方的鄉土絕對能夠養活這裡的人們。


  於是他開始為部落盡自己的能力,以村子裡的人們擁有的工藝與舞蹈基礎,訓練村民成為導覽解說員,帶著遊客進行生態、文化體驗活動,培育在地居民有更多不同的能力。生態上,帶領遊客們體驗海岸山脈的豐富自然,遊客們能一覽夜間的蛙類觀察以及棲地營造;文化上,透過阿美族傳統美食以及紡織技藝,還有社區內耆老們的訪談與口述歷史,將部落的文化與故事一一告訴來往的旅人們。

  徐大哥回到米棧還未滿五年,他說,這些工作讓他重新的認識了家鄉,並且讓社區體系發展更佳的健全。他說:「我都這把年紀了,結果我是協會裡最年輕的人……。」說完,他有些落寞。但他復而興奮起來,他說,從現在開始做這些事情仍不晚──他不希望往後的人們,如他一般,回到家鄉需要花三十年的時間。
 

arrow
arrow

    風車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